董冰峰:中国影像艺术工作坊

董冰峰:中国影像艺术工作坊

0.00
0.00
  

中国影像艺术——

历史、策展、研究工作坊


讲师:董冰峰

时间:9月7日-8日,两天

报名截止:9月5日

上课地点: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人数:限报 15人

课程费用:2400元


(三影堂会员及老学员有优惠)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课程简介

本次工作坊以1980年代后期以来在中国(包含香港、台湾)录像艺术、独⽴电影、新纪录片、实验电影等作品为案例,分析动态影像为创作和表现形式的综合性的当代艺术是如何与跨学科的实践与理论相互交融(摄影、电影、图像等),并带领学员前往画廊现场学习。


董冰峰提到:“影像发展的未来就是现在”。每一次对于未来的期待,都需要对“当下”有着更重要的思考与实践。让我们一起从本次的工作坊开始~


课程亮点:

  • 课程系统和立体的综合介绍、作品分析与研讨跨学科“中国影像艺术”创作

  • 从“影像艺术出发”了解全球网络中的当代艺术的政治性和公共化的关系与当下紧迫议题。

  • 为个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 进一步打开独立制作或“个人影像方式”思维模式

  • 学员可展示自己作品,获取宝贵建议,通过工坊与导师建立紧密联系,优秀作品可获得提名机会


针对学员

对动态影像艺术感兴趣的创作者、艺术家、摄影师、研究者 、艺术史专业学生、策展人及艺术机构从业人员。


课程安排   

上课时间:

9月7日 - 8日

10:00——12:30;13:30——17:30


第一天

上午:中国影像艺术历史、理论梳理

下午:美术馆的运营及影像艺术策展


第二天

上午:中国影像艺术领域作品、研究探讨

下午:外出机构参观+作品研讨


部分课程涉及内容:







 讲师介绍



董冰峰

董冰峰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硏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积极推动者,曾为多个国际和国家级电影评选担任评委。

主导和编辑了80多本关于当代艺术和电影的出版物,内容涵盖世界电影导演系列,西方艺术理论,媒体艺术,当代电影,博物馆管理和当代艺术收藏等。

2005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


专业经历:

董冰峰的策展及研究项目主要包括“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2019)、“行动的摄影机”(2019)、“小世界主义”(2018,柏林世界文化宫HKW)、“二手时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2018,厦门)、“未来档案:第五届深圳国际域区影像节”(2018,深圳)、“首尔实验影展-策展论坛”(2018,首尔artssonje美术馆)、“胡介鸣:超图像”(2018,上海多余美术馆)、“未来生活手册”(2017,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行动的摄影机:亚洲影像艺术论坛”(2017,歌徳学院)、“社会主义现代主义”(2017,泰康空间)、“图像的框架”(2017,深圳大学美术馆)、“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华人录像艺术(2016,中央美院美术馆)、“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2016北京泰康空间)、“影舞之眼-视域之外: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2014,深圳OCT)、“60分钟影院”(2012,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台北立方计割空间)、“纸上美术馆:12华人艺术家”(2011,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独立动画论坛”(2011)、“未来艺术英才计划”(201182012,今日美术馆)、“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2010,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高速公路”(2009,法国贝桑松艺术中心)、“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2009,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染:中国新艺术”(2006,新加坡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1985-2006”(2006,广东美术馆)等。

董冰峰也是“2005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学术秘书和“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2007)的助理策展人。


出版物:

《展览电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电影》(2018)

《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2010)

《让-吕克•戈达尔》(2003)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2003)




独立策展人董冰峰在2018集美·阿尔勒提名艺术家雷磊,后者凭借作品《周末》获得了2018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并在2019年第五十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展出。




合照及展览现场照片



实验影像中心与董冰峰的对谈   



实验影像中心这次实验影像中心“在线电影院”首个策展单元,主题“行动的摄影机”来自2017年年底的一次亚洲影像艺术论坛,作为策展人,能否简单谈一谈这次展览和上一次活动之间的关联?


董冰峰:把“行动”和独立制作、影像艺术联系在一起的思考和实践,其实近些年在国内的一些个体创作者和影像项目的主题里非常的突出。我想主要的原因,不仅仅这看起来像一个“口号”,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口号”背后的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状况的一种强调“行动主义”式的介入。比如这次展映节目中的吴文光导演,他参与发起的草场地工作站的工作计划的主旨就是“行动”。


那么2017年我主持策划在北京的“亚洲影像艺术论坛”,也是以这个出发点来思考的。我们不仅仅是去探讨今天影像艺术在亚洲范围的概念定义、实践方法以及理论构架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问题要放到急速变化、动荡不安的亚洲社会现场中。事实上在论坛中,我们也非常明确的看到了亚洲同仁们非常激进和“在地”的思考,而没有局限在所谓的一种影像艺术的历史和学科定位中。


所以这次有机会来组织一个影像艺术展映项目时,“行动”是首要的概念考虑。


实验影像中心我们该如何理解“行动的摄影机”的行动意涵?尤其在当下和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境况中,影像的生产似乎也在加剧,行动是否仍然有效?


董冰峰:如果我们强调“行动”,那么首先就必须对今天的影像艺术:主题、生产和传播展示这一整套的机制有根源性的彻底反思。但是这个机制看起来是“恒定的”,具有决定性的,不会因为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根本的变化。


回顾在整个电影史和活动影像艺术的历史,在每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和突变的时段,我们都能发现一种影像艺术的革命性的理念,总是对这个生产和观看的机制有着颠覆性的反思和实践的,无一例外。简单来说,三十年代的欧洲为主的先锋派电影,五十年代世界范围的的“新浪潮”,九十年代“后电影”以来的多媒介影像,都是在不断的挑战和拓展这个机制所包含的框架和去框架化的激进演进的过程。


当代中国的影像艺术,比如1990年代以来的独立制作、录像艺术和媒体艺术等等,在世界的影像艺术的历史发展对比来看,既有非常不对等的时间差,也是比如1990年代以来就逐渐和这个技术变革时代“全球化”的融为了一体。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阶段。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讨论一种西方框架内的影像艺术历史,同时也要不断的表达自身的“在地化”的这种复杂性:既冲突又融合的过程。所以,对于“行动”概念的这种思考和实践,也要放在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之中。我想这次展映的节目,都反映出前述的这些问题的复杂和过程。


实验影像中心首次尝试在小程序里策划在线影展,您觉得和在美术馆做展览有什么不同?很多人认为,流媒体的影像传播对于美术馆收藏不利,您怎么看这之间的关系?


董冰峰:过去二十年左右我的部分工作,一直就同时包括了策划影展和美术馆展览的部分,我个人的希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过去的一些项目中,比如在南京的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北京的独立影像展中,我都有推动了艺术家影像项目为主的实验单元。甚至栗宪庭电影基金还非常支持的策划了在当代艺术和电影之间议题的书系:《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杨福东》《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


如果从研究角度来看,跨领域跨学科的方法其实在今天已经非常的普遍了。我们所讨论的“当代电影”,宽泛来说,就包含了所谓的“从影片到装置”这个概念的演变。从美术馆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电影,或者说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创作工业类的、实验性的影片,这些在国内外美术馆的工作主题、大型影像展,和一些重要的国际影展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明显的变化和现象。我们应该打破更多的界限和分类。


影像艺术如何进入美术馆收藏,可能这个问题对于国内的艺术生态来说问题更突出。一个原因可能是国内很多的新的当代美术馆本身的藏品就很有限,另外中国艺术市场的主流还是倾向传统的艺术媒介,摄影和影像艺术的市场化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的当代美术馆已经是世界的当代美术馆的大的网络的一部分了,我们自身的工作主题,展览项目,藏品和研究,也应该具有非常的国际化的眼光。这个不是说我们不要重视自身的艺术历史和作品的研究和整理,而是要以一种更宽广和动态化的发展眼光来看到今天的中国的当代美术馆的现实境遇。我们不能仅仅去拿来和引进国际知名的展览和艺术家当作“国际化”和美术馆营销的主要手段,更需要重视和深入自身的本土化的工作主题和艺术研究。


实验影像中心这次展览的5部作品,有纪录片,也有实验动画,还有录像作品,在型态上比较丰富,在表现风格和对媒介材料的使用上也有很多不同,这种多样是否也是展览追求的一个效果?或者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董冰峰:前面谈到,中国的影像艺术既是受到国际的影像艺术史的影响,又有非常突出的本土化问题的反映。这种影响和反映不是单一的,可以划出界限的,而是一直就处在一种混杂和并行的发展状况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如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独立制作、录像艺术和媒体艺术,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语言和作品风格的产生,我们必须要重视这种多样性的现状,而不是去衡量哪些作品是艺术家的,哪些作品是导演的。当然我们也看到这次展映节目中的这些作品和艺术家,其实他们在影展和美术馆中都表现的非常的活跃和具有开拓性。丰富性和创造性是我在策划这次展映节目中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角度。如果大家和观众仔细来看,这五部作品的先后、互相之间,都存在一个很有趣的线索和变化。这些影像作品又都深入的表达了中国现实的某些内在精神结构和个体生命经验。我也很高兴这次能够邀请到这五部作品。


实验影像中心微信2018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每个月有10.8亿用户保持活跃,这意味着影像的观看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您怎么看影像的未来发展?


董冰峰:“未来就是现在”。每一次对于未来的期待,都需要对“当下”有着更重要的思考与实践。


#工作坊及课程相关咨询:

邮箱:hujiawen@threeshadows.cn

电话:13927396772 胡老师



【三影堂教育计划】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要部门之一。担负着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凭借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优秀品质和丰富资源,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先锋人才成长基地。